前言
因為藍人今年回台灣後一直漂泊不定,正在尋找各種機會,並且寫下《你為什麼不跟大家一樣去上班?——在「求職」與「創業」之間掙扎,這一刻我還沒準備放棄。》一文,文章中提到了藍人去新創會的故事,因此特別寫下本篇來做個分享,也給一些類似情況卻對在台灣創業的朋友們一個參考。
起因
在經過了大半年毫無頭緒的進展之後,從美國的一個實境節目《富豪谷底求翻身》英文名:《Undercover billionaire》找到靈感,這部實境秀講述一個富豪隱藏身份,節目組把他丟到一個莫名其妙的小鎮,看他是否依然能夠積累財富的節目。這部節目裡面有一個情節是男主角在累積了一點財富之後,跑去當地的創業輔導中心,小鎮的創業輔導中心的顧問提供他當地的市場報告給他分析與評估,因此他才發現BBQ在這個小鎮可以投入,所以才有後面的找人、找錢、找設備、找材料等等整合事宜。
因此,在藍人絕望之際,決定上網搜尋台北的類似機構,一搜尋就出現了「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藍人立刻去電,對方告知他們其實是政府的執行單位,於是對方給了我另一隻號碼,這是一通打去中華民國行政院轄下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電話,去電之後藍人告知了來歷,對方告知其實他們只能幫助「已經有企劃的人」,藍人只好告訴對方一個藍人之前評估過的企劃,對方也很禮貌地告知會再回電。後來,過了幾天之後對方回電告知了我預約時間,而預約地點依然是最一開始去電的新創會。

現場諮詢情況
到了現場櫃臺,小姐帶著我進入一間小房間,告訴我裡面坐著的是林顧問,然後他就離開了,藍人首先告訴了林顧問我的企劃,林顧問給了我一些建議,後來我們越聊越多,林顧問告訴我他自己是工研院背景的,也幫助過許多中小企業申請政府補助款(這個顧問講了很多遍),這裡並沒有辦法為我提供任何市場數據或者建議,包括我自己提出的這個企劃案所需要的數據青創會都是無法提供的,林顧問告訴我除非真的加入孵化器才能真的幫我嫁接包括數據在內的其他創業資源。
這對我來說無疑是有點挫折的,因為藍人現在還在各種企劃評估階段,需要的是評估這些企劃的資源與市場數據,因此找到一個可靠可行的企劃,並沒有辦法草草的拿一個不可行的企劃而加入輔導,顧問所提供的無疑是接下來創業幾步路可以幫助的資源,但顯然不是我現在需要的「第一步」。

林顧問的建議
一、靈感
林顧問首先建議我可以在一些新創相關的資料上尋找靈感像是:
二、數據
數據方面則可以在像是:
三、政府補助
而中央的加速器就是我這次聯絡的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成立的 Taiwan Accelerator Plus(TAcc+) ,在林口有一個孵化器的基地,但是目前只有物聯網與醫療產業相關才能拿到中央政府補助。至於地方上,台北市政府有能申請補助,台北市政府創業補助計畫有 100萬,但是需要註冊公司。
四、民間募資
至於其他融資管道有的像「 SBI Holding」 或者 國內的像是「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一般來說簡稱「創投公會」。
五、專利
專利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夠擁有專利,得到融資的機會就會非常高,技術背景出生的人才時常比較專業,可以從領域內或者一些文獻內做出一點修改,然後申請自己的專利的產品來創業加入孵化器。
至於像藍人這種非技術背景出生的人,林顧問建議可以從產品的應用面去尋找,像是最近的智慧城市展、醫療展等等都能去看看,如果真的有什麼概念,就可以嘗試概念印證(POC)然後就能開始打樣,如下的程序:

結論
林顧問其實最終的建議跟藍人現在在做的是一樣的,那就是「要找到方向」,這也是藍人現在在做的,藍人其實很羨慕某些人他們對某些領域特別有興趣,所以他會在那個領域不停的專研,但是藍人並不是那種人,藍人只是對創業有著濃厚的興趣跟癡迷,卻缺乏技術知識背景與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只能像林顧問說的非技術人如果要做產品類的,只能從應用類開始著手,多參加一些展會尋求靈感。
整體來說,跟林顧問的一小時訪談雖然不能幫助我評估目前手上的幾個企劃,但是讓我知道林顧問這邊能為我提供未來有企劃之後的「創業流程」與「資源嫁接」,也讓我大致瞭解到我們國家目前的創業環境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流程大概是怎麼樣。希望不遠的將來真的能跟林顧問再見面,希望那個時候的藍人已經拿出了一個藍人自己都深深相信且可印證的企劃案了。

波士頓藍人原創文章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有一則關於 在台灣,毫無頭緒要怎麼開始創業?——那些「新創會」顧問告訴我的事 的留言